□本报记者 王 瑜
在宏观形势影响下,民营企业大多面临着成本上涨、盈利空间压缩、结构待转型、技术需求急迫等压力。但记者走访发现,有不少民企仍然呈现出良性健康的发展态势。在顶住“大势趋紧”压力的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径。
地恩地:零件“自给自足”
作为国内五金机电龙头企业,地恩地集团位于胶州的工业园内,绝大部分机电加工机械已实现 “自给自足”。从电机到车床床身,再到皮带、轮子,以前依靠采购的装配件,现在全部自己生产。据介绍,此举不仅省成本,最重要的是实现了质量控制。
集团技术负责人张冰告诉记者,“零件自制”战略前期投入不小,但长远来看却体现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比如生产线上常用的铝合金压铸零件,质量和配套产能曾一直困扰他们,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上马了铝合金零件自制车间,建设了在再生铝合金熔炼系统,掌握了不同使用条件下、不同机械强度要求的铝合金材料冶金技术,利用再生铝废碎料重新熔炼成不同材质的专用铝压铸合金。“通过自主研发的再生铝短流程精细化技术,我们还节约了熔化铝锭的能源,减少了二次加热的铝合金消耗,每吨铝可节约电费30%。这对我们年产200吨铝合金压铸零件的生产能力来说,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
为掌控产业链原材料源头,地恩地开始向冶金业探索。行业内“机体轻量化”使镁材料应用日益广泛,企业意识到这一商机,在镁资源丰富的河南鹤壁上马了镁合金深加工项目,目前完成的一期建设具备了年产1万吨高纯镁锭的生产能力。项目从白云岩开采、冶炼、粗镁锭、合金化,直到以镁基材料的深加工产品,完整地串起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自主研发的关键设备先进,我们所产镁锭的纯度可达99%以上,这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今后我们将结合机械制造优势,生产镁制造装备熔炉,在满足项目要求的同时,向国内同行业输出技术和设备,为镁合金行业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地恩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创立之初的几年增长迅速,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一度超过100%,当传统制造产业增长乏力时,他们的战略也由“做大”转为“做深”,谋求产业链的相互关联支撑。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推广应用,为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到零件制造再到产品加工提供了全方位保障,企业具备了产业链“向下延伸”的资本。除了机电制造和冶金业,地恩地又瞄准了物联网大发展背景下的高端物流装备,推出的全静压电控叉车,成为目前国内唯一掌握此项关键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的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民企做到一、二十亿元的规模时是一个临界点,要么高速成长,要么迅速死亡,此时决策尤为重要,在盈利模式上也需要慎重调整。我们的路径是从以出口机电产品为主,到加大自有品牌产品份额,再到发展高端装备行业,通过市场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延长企业的生命力。”张冰表示。
青岛市民企协会秘书长林小平认为,民企想抗住压力,就必须做出转型升级的选择,包括从实际出发进行产业链的重塑,提高产业层次,以每一个环节的实力增强,确立新竞争优势。
永通:“船小好调头”
和地恩地相比, 青岛永通拓展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小个头了。小微企业如何“抗压”?
永通董事长鲁紫莲说“企业规模小不要紧,关键是否‘小而强’。”凭借敏锐嗅觉,她在更新换代迅速的家装建筑材料市场不断研发,以“一招鲜”牢牢把握住赢利点。PVC管、色丽石、“四防”地漏……多年来,永通公司引进了多种曾在岛城引起家装革命的新材料。近年自主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推出了A级防火涂料和污水处理系统等专精特新产品。
鲁紫莲说,“把握行业方向可以使企业少走弯路。涂料行业必然的趋势是具有节能减排作用的功能性,我们联合高校研发的太阳热反射隔热涂料具有对外反射阳光、对内阻隔散热的双重保温节能效果,可以降低各类建筑物能耗30%以上。这一产品目前的订单量比几年来企业的业务总和还要多。”
要保持优势,企业不能吃老本,必须不断推陈出新。青岛沿海养殖业发达,永通公司又在充氧装置上做起了文章。据悉,这种无扰自然流水充氧装置,利用污水的无扰自然流动实现吸气加压、高效充氧,用于养殖产业,每10万立方污水处理可节约电费50万元以上。
青岛论兵堂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孔认为,“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决定了小企业创新的灵活性和必要性。岛城小企业中,不急于做大做强,只专注做优做良的不在少数。其共同点就是深耕某一领域。
市经信委规划发展处处长王健根表示,今年我市出台的多项扶持政策均对这类小企业有明显倾向,以求推动全市传统制造业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行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作者:王 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