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成为经济发展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门国锋马义义
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截至今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11.6%,高于全国平均值(工信部预计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前11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9%),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预计全年增长11.5%。据统计,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从3月份开始各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11%以上。
市经信委认为,2013年,我市仍将直面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工业内部一些深层次问题等诸多不利因素,全市工业系统将采取更加积极的对策和措施,科学组织经济运行,进一步提高运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的前瞻性、实效性,做好生产要素保障,保持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七大产业完成产值1.1万亿元
据了解,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欧美主权债务问题复杂多变,给全球新兴市场带来很大挑战。青岛市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统计,1~11月,我市七大产业完成产值1.1万亿元,增长15%,与全市工业发展步伐相协调。其中,石化化工、船舶海工两个产业产值增速均超过20%,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产业增速均超过15%。
这其中,重点工业区市提供有力支撑。今年各区市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定向招商和产业推进,重视存量提升和增量培育,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业区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1~11月,五市及黄岛、城阳等7个重点工业区市完成产值1.1万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80%;同比增长21.2%,超过全市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为保持全市工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6家企业成全国品牌培育试点
我市以提高品牌价值为核心,促进品牌转型升级。在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示范企业的影响下,即发、红领、红妮、伊州等服装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开始集中发力,展现出打造青岛高端时尚标志性品牌的强烈自信。
与此同时,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品牌培育体系建设,选择了16家有较强品牌意识和品牌管理基础的工业企业先期开展试点导入,海尔、海信、青啤、即发、红领、青特等6家企业入选全国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建立了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协调推进机制,定期调度试点工作进展,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行“一对一”的帮扶,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有效推进。
■相关链接
山东前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1.3%
本报讯(记者 门国锋 马义义) 前11个月,山东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山东省统计局传来数据显示,前11个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比前10个月提高0.2个百分点,追平今年以来的最快增速。经济效益持续回升,前十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500亿元,利润5900亿元,利税9600亿元,利润、利税增幅均连续3个月回升。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前11个月,山东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7334亿元,增长20.4%;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投资加速,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49.7%,高于第二产业1.7个百分点。消费平稳增长,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79亿元,同比增长15%。外贸增速放缓,1~11月,山东全省进出口总额2214.7亿美元,增长3.3%。其中,出口增长2.2%。
作者:门国锋 马义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