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发机关: 青岛市工商局 成文日期: 2009-06-02 编 号: 青工商办发〔2009〕87号 索引号: 00511804001020020090019 标 题: 青岛市工商局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积极开展全程跟踪服务活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建立"重点项目联络员"制度.对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高新区建设项目以及投资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由市局领导、有关处室负责人和分(市)局局长担任"联络员",实行分头包干、包联帮扶,定期联系沟通,全面协调解决工商职责范围内的困难和问题. 2.实行主动介入服务."联络员"要通过项目主管部门,加强与项目单位联系,跟踪项目开发建设情况,择机跟进服务.对拟登记注册的提前参与企业决策,帮助选择企业类型;对需要冠省行政区划、不冠行政区划或无字号名称的,安排专人协助办理;组织进行预约服务,上门指导完善登记材料;在审批大厅开辟"绿色通道",材料齐全的当场做出许可决定. 3.建立服务重点项目季报制度.将服务重点项目情况以及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建议,以报表形式每季度汇总、报送市局;对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和有价值的建议,由市局编发"服务发展年"简报,供各单位各部门学习借鉴. 二、深入开展"政策宣讲进企业"活动,引导、帮助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4.深入开展政策宣讲活动.梳理、汇编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省、市关于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扶持政策措施,整合近年来工商系统帮扶企业的优惠政策,通过送政策上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引导,帮助企业增强应对危机的信心,在品牌培育、市场扩张、结构优化、股权出资、外向提升、素质培训等方面助推企业转型提升.加强登记信息综合分析和困难企业监测,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5.积极助推企业转型发展.认真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对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大型流通企业优先发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一律不予登记,及时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加快二、三产业分离,加大对服务业城区、重点服务业园区、重点服务企业"三大载体"建设的扶持力度.组织开展全市广告业问卷调查,支持、鼓励广告企业发挥品牌和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培育我市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性广告企业和广告创意集群. 6.加强商标品牌创建指导服务.在企业数量较多、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街道,由所在地分(市)局牵头尽快设立品牌工作指导服务站,加强对企业商标国内外注册以及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的系列指导服务.积极协调统一、落实驰着名商标奖励标准.分批组织驰着名商标申报企业培训,对申报企业进行回访,实地指导完善申报材料,进一步加大驰着名商标创建力度.指导企业依法许可和转让商标,盘活商标资源,提高商标利用率. 三、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7.扩大个私经济规模,扶持个私企业做大做强.出台《关于鼓励民间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意见》,深入落实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效能等扶持政策,年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新增户数、注册资(本)金、从业人员(投资者)等主要指标力争增长18%.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对发展个私经济3强分(市)局、30强工商所进行评选表彰.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联手协作,围绕大企业开展产业协作配套;支持私营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型流通企业发展;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升级换代",向规范的公司方向发展. 8.开展企业融资需求调查,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充分利用日常巡查、走访等时机,了解企业融资困难,并分门别类建立登记台帐,有针对性地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和新出台的《青岛市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暂行规定》,引导企业以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和驰着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拓宽融资渠道.定期组织开展"银企洽谈会"等活动,为中小企业融资牵线搭桥. 9.发挥协会平台作用,提高服务发展实效.利用私营个体协会组织网络优势,为会员提供协调联络等服务,组织好"西洽会"、"青洽会"等参展活动.积极反映个体企业诉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帮助会员企业代办工商业务,指导会员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 四、大力开展创业就业援助行动,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 10. 开展创业就业援助"四个一"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社区居民、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举办一次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宣讲会,联合劳动部门及有关培训机构开展一次创业技能培训,组织一次个体私营企业招聘会,有针对性地深入落实市场准入、政策支持、收费减免、提供服务和优化环境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就业援助.对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推行"一对一"创业指导和分类创业服务,重点围绕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量身定制创业援助计划,指导、帮助其创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11.开展自主创业人员回访活动.对自主创业的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及时进行回访,依托各级私营个体协会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创业成功典型宣传,营造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 12.开展"就业伙伴行动".与困难企业结成就业伙伴,经常深入困难企业,宣传政府援企稳岗方面的政策措施,尽量少裁员或不裁员.对确因经营困难需要裁员的困难企业,要送岗位、送服务,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五、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放心消费满意城市活动,努力促进和扩大消费 13.加强消费领域行业调查.围绕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保险、装饰装修材料、农资和节能环保消费品等产品,以及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两价一费"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行业调查,加强社会监督.召开消费安全与缺陷产品召回专题研讨会,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消费安全,提振消费信心.组织维权律师团、义务监督员开展消费领域"啄木鸟"行动,深入挖掘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充分发挥市消保委维权网站、《新消费》宣传平台和12315数据分析中心作用,每季度发布消费警示、提示,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消费、科学消费. 14.健全消费维权快速处理机制.建立与有关行政机关和售后服务完善的60家大型企业的投诉网上分流"直通车",第一时间处理消费纠纷,推进维权关口前移.加强"大企业维权直通车"建设,年内将成员单位扩大至100家以上.升级改造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和"10109315"投诉咨询受理中心,建立各类市场主体"电子地图",开设短信平台,打造消费维权品牌. 15.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市场.简化登记手续,鼓励现有商品市场和企业开设网上交易市场,拓展发展空间;扶持、帮助青岛国际橡胶市场等网上交易市场做大做强.加快推进青岛国际物流分拨中心等13家新办市场建设,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引导城区7家商品市场升级改造,优化市场消费环境.大力发展沿海风景游、奥运特色游、乡村休闲游、鲜活农产品品尝游等特色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消费.加大展会主办单位培训力度,加强对"青岛国际啤酒节"等重点展会帮扶,促进展会市场发展.扶持品牌汽车销售企业开拓二、三级市场,开展二手车置换业务. 16.加大消费环境整治力度.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许可审查,进一步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提升食品安全"四制"建设水平.积极推动有条件的食品经营者实行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电子化管理,建立食品安全备案追溯和食品信息电子化查询系统,提升监管效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做好市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严格规范房产、汽车等大宗消费市场秩序,加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市场监管,强化重点领域虚假违法广告联合执法,探索推进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六、深化"红盾帮扶"活动,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 17.大力促进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实行工商所受理初审、分(市)局核发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鼓励、支持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内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0户以上.鼓励涉农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和帮助涉农"龙头"企业申报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鼓励涉农企业组建集团,将农业技术开发企业集团母公司注册资本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2000万元.加强农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实施典型引路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一批特色农村经纪人,年内新发展农村经纪人2000人. 18.加强农副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培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涉农企业、农民组织及有关协会的商标法律意识,鼓励、指导其积极注册和规范使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年内新注册农副产品商标数量增长15%. 19.开展涉农合同分类指导.加强对重点乡镇、重点村庄、重点企业、重点农户合同签订和履行的监控,以及对涉农出口企业的帮扶,指导其规范签约,提高履约率.在涉农企业、农户中深入开展"守重"活动,提高涉农合同双方的诚信履约意识.按照"一类产品,一类订单"的模式,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合同示范文本.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加快"订单农业"二次分配的推广和普及. 20.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加强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及零配件、农用薄膜等重点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年内检测化肥、农药、农膜、种子各1000个批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把不合格农资产品清除出市场.推广"农资及食用农产品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市场监管预警和消费警示,引导农民消费.继续推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等制度,实现农资商品质量可追溯监管.
作者: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