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商务部宣布其所管辖的内贸流通工作今年获得了330亿元的公共财政支持,其中包含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很快就会到位。至于这笔专项资金的规模,据商务部有关人士透露,可能达数亿元。如此大规模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财政支持,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首次。
数家企业负责人对此表示,面对目前外需锐减的宏观经济形势,扩大内需十分迫切。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有利于打通国内市场、扩大消费。但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还有艰难的路要走,向内转也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中小外贸企业转内获财政支持
据了解,此次的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首先会用于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补助。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各省级商务厅具体承担,经审核具备资格的企业可获得担保补助。
云南省商务厅一位官员表示,这部分补助资金会用于弥补信用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和补充风险保证金。这项工作可以理解成政府为企业承担一部分经营风险。
第二项支持是直接补贴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这部分资金会通过保险机构的各地办事处或地方财政系统来发放。中小商贸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险,或以中小企业为买家投保国内贸易信用险并缴纳保费的其他企业,有望按照实际保费的50%获得补贴。
第三项支持是帮助商贸企业参展,并做一些品牌建设方面的推广。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外贸已经连续7个月负增长,下半年的预期也并不乐观。大量中小商贸企业都在纷纷调头,商务部也鼓励外贸企业“内贸化”,启动国内的消费市场。
商务部官员在上述会上表示,这项工作也可借力地方财政的加入。
融资仍是最关心问题
“其实对中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融资。”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表示,社科院最近进行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倒闭比例要大于内陆,而中西部的倒闭比例是最小的。”陈乃醒说。
义乌市妍姿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平告诉记者,当地企业在流动资金出现困难的时候第一选择是向银行贷款,以企业或者企业主个人资产作为抵押,考察企业的厂房设备、产量、效益以及贷款者的信誉后,符合要求者一般都能拿到贷款,但仅限用于流动资金,如果企业要扩大规模或者投资其他项目,则比较困难。
许多企业表示,除了少数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扶植的骨干企业外,在企业资金紧张时,银行总是拒绝贷款,原因不尽相同,有些理由心照不宣。
“我把70%的精力都花在融资上,跑了七八家银行,都没戏!要是能把全部精力放到生产经营上该多好!”杭州恒威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相斌无奈地说。
东莞朱先生有一家服装厂,只有六七十名工人。尽管经营尚可,可就是因为规模小,银行甚至不愿去考察企业情况。朱先生只好以个人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个人的业务受到的管制比企业贷款要少,反而更方便。朱先生说,在东莞各类企业有近50万家,能从银行借到钱的可能只有几千家,很多企业主根本就不到银行贷款,有困难时宁可花高一点的利息向熟人求借。
朱先生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面积仍然比“不难”的面积大得多。
对于商务部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补助的政策,上述各企业负责人均表示,由于措施刚刚出台,效果如何还不好说,只是希望政策能落到实处,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出口企业“向内转”困难重重 对本次政策大力支持的中小商贸企业“向内转”,一些外贸企业表示虽有很大兴趣,但困难重重。
上述浙江中等规模的出口企业总经理告诉记者,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么是订单生产,要么产品的设计、生产均是根据欧美客户的需求来做,没有考虑到内销的需求,无论在款式上还是尺码上都与内销市场存在差异,一旦进入内销市场,就会出现大量外销产品积压甚至滞销的状况,“这是出口企业在开拓内销市场时感到最为难的地方”。
“出口企业不熟悉内贸市场,对内销市场存在着某种恐惧心理,这也是一个问题。”上海中小企业研究专家郝鹏说,很多商家就像一个大型租赁柜台,在与内贸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时,条款一般不利于供货方。比如,供货商如果柜台销售量不佳,要交足额租金;销售情况好,商家还要扣更高的点数。那些出口企业对国内商家这种做法表现出不习惯和无可奈何。因此,他们在参与内销竞争时,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国内贸易的结算方式也令出口企业难以适应。”郝鹏说,长期以来,出口企业在回收货款问题上过惯了货到付款的好日子,一旦进入内销市场,货款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回,容易造成资金回笼不畅。而国内市场广泛存在的“三角债”,让出口企业更加担心流动资金被内销市场套牢,一旦国际市场回暖,无法尽快地从内销市场脱身。
郝鹏表示,政府出台的上述政策是在帮中小企业做一些外围的准备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究竟是否向内转,怎么转,还是要企业自己去探索。 (林秀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