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剑平表示,未来房地产投资将“接棒”政府投资,成为保增长的主力。
经济是否已经V形反转、经济刺激计划是否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是否收紧,正成为悬在A股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日前公开表示,中国经济目前是回升而不是复苏,保增长仍是政府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范剑平是在上周末举行的“2009申万巴黎基金高峰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
国家信息中心接受国家发改委的直接领导,为国务院和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发挥信息源、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经济是回升不是复苏”
范剑平称,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好转,主要原因是库存调整,上半年是国内补库存所带来的经济反弹。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逐步陆续由负转正,全球市场开始补库存,带领全球经济走好,但这些反弹都仅仅是短期回升。
他说:“今年以来,官方文件中对于国内经济始终没有用“复苏“两个字而是用企稳回升,严格意义来讲,经济回升和经济复苏并不是一回事,经济复苏包含经济回升,但是如果仅仅靠政府投资、政策刺激所带来的回升,或者是由于补库存造成的经济反弹,不能称为经济复苏。”
范剑平分析,一般经济周期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由库存调整带来的短周期;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投资,这是中周期;第三种周期是长周期,由重大的科技突破带来新兴产业的诞生。
他指出,在最近的三年内,通过新兴产业引起全球新一轮产业投资高潮,很难变为现实,世界经济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在长期潜在增长率水平以下。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阶段,中长期的发展有利因素没有变,在世界科技革命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中国可以把已经发现的科学技术在未来3、5年内好好学习、利用,经济增长速度肯定比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要快得多。
“通胀不是目前主要矛盾”
A股的大幅调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投资者的担忧:中国经济有没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
对此,范剑平以全球经济曾经有过的经济二次探底情况为例指出,二次探底原因并非是危机冲击,而是政策的摇摆,即政策在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后盲目乐观,不能够认识到经济危机背后所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
“政策摇摆,哪怕不是实质性的,而是给出一些暗示和信号,都有可能引起大家信心的变化,它会引起经济的波动,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到那个时候,如果要让经济重新企稳回升,付出政策的代价就会更大。”据此,他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方向绝对不能变。”
对于未来政策出现变化的可能性,范剑平说:“最起码应该达到两个条件,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政策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重新选择方向。”
这两个条件即:国内经济应该有连续几个季度接近9.8%的长期水平;国内物价水平连续几个季度达到改革开放以来3%的长期水平。在这两个条件没有出现之前,讨论推出政策方向性变化的尝试,对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巩固和发展当前走势非常不利。
“在今年下半年甚至在明年大多数的时候,国内经济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如何让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而不是应对通货膨胀。“
“资金面不会有大的变化”
在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走向情况下,资金面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范剑平说,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动非常复杂,要看国内本身的资金变化和全世界的货币流动性和资金变化。今年上半年国内货币信贷的大量投放,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中国出现了国际资本净流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多投放贷款,可以对冲资本净流出和通货膨胀对中国的影响。
然而,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开始出现资本净流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得不把下半年信贷投放速度适当地加以控制。范剑平提出,考虑到外汇占款投放的渠道,下半年国内货币流动的总体情况并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至少可以说,完全能够满足经济回升的需要。”
“我们的货币政策出现转向,甚至有的人说出现了紧缩,我想这是一个误解。”
近期,G20(二十国集团)央行行长财长们在讨论未来如何退出。对此,范剑平称,这并不是表明现在马上就退出,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几乎同时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很难出现单个国家率先退出,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所以对于这样的信息也不要过于敏感。”范剑平说,“最近几个月,货币政策利率水平没有反映出中国资金供求变化有非常大的、转折性的影响,大家不要对7、8月贷款数据给予误读,认为中国的资金面发生逆转。”
房地产“接棒”政府投资?
范剑平说,从未来来看,党中央国务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中,政府手中投资的“接力棒”,下一步最有希望的是由房地产投资接过。
“所以今年下半年,大家应该更多关注房地产投资是不是朝着5-8月这四个月逐步回升的方向继续前进。”他说,“如果我们在家电下乡、汽车消费等这些方面,过去做得很不错,那么下一步,如果我们能够在房地产这一方面把短期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国内中长期有利因素更好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经济从回升走向复苏,将会速度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