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都是一个待解难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青岛中小企业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监管机构的组织下,我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力度。截至年末,21家中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771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49.4%。
金融多管齐下:资金“雪中送炭”
对于小企业融资问题,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企业经营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由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青岛市支行等相关监管机构牵头,全市金融业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一是通过扩大信贷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举行金融支持小企业发展授信仪式,17家银行机构向319家中小企业授信51亿元。
二是开展“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月活动”,引导鼓励银行机构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工行青岛市分行48个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已全部挂牌营业,多家银行组建了专为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高管及财务人员金融知识培训,编发《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手册》,使金融政策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三是创新建立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联络员制度。下发了《关于从青岛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选派“中小企业联络员”的意见》,先后召开两次辖区16家银行34名“中小企业联络员”座谈会,深入中小企业了解联络员履职情况,确保此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年末,纳入中小企业联络员制度的34户中小企业中,共有24户获得银行授信,授信总额达到5.3亿元,贷款余额3.1亿元,对24户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4.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创新的金融产品成为岛城金融业助力中小企业的最主要方式。青岛嘉棉纺织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棉花的进口及纺织品出口贸易,与美国、印度、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进口棉花为大宗货物交易,占压企业大量资金,加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企业面临资金瓶颈的问题。在了解企业的情况后,中信银行青岛分行立即对这家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为其量身定制了贸易融资方案。对于企业直接从国外进口的货物,中信银行为企业办理未来货权质押开证业务,在无其他担保措施的情况下,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截至去年末,全市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514.9亿元,比年初增加142.7亿元,增长38.3%;全年小企业贷款增量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18.5%,年末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的16.7%。
拓宽融资渠道:深化服务创新
目前,我市个体、民营中小企业已经达到了34万户左右(中小企业10万户左右),从业人员150万人左右,小企业在促发展、扩就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
人民银行青岛支行行长王迅表示,今年人行要求各银行机构要不断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一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今年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二要加强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三要加快建立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四要在抵押担保创新上取得突破。五要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适当放大信用等级较高担保公司的担保倍数,对加入政府风险补偿计划的可给予利率优惠。
人行特别强调了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人民银行去年11月份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的创新融资工具,融资手续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期限一般在2~5年。去年11月份,全国首次发行三单(山东省两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合计12.65亿元。 市金融办主任白光昭则表示,将在深化服务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专营服务机构设置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深化落实银行中小企业联络员制度。三是建立银行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工作考核机制。四是引导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五是提升对中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水平,引导银行、保险、担保机构深化合作,健全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覆盖面,重点加大对“外向型”企业支持力度。到2010年底,实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比重达到50%以上。(作者:潘聚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