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拥有专利技术,谁就会享有市场的独占权。但一边是国内企业与欧美等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越来越多,一边却是我市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据市知识产权局统计,在全市5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只有1700家左右拥有发明专利。2009年,申请专利超过百件的企业只有15家。而在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仅有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正试图依靠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先机。知识产权局局长杨成志告诉记者,一方面,发达国家正在积极通过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不断通过知识产权运营进行全球产业链的整合,提升竞争优势。“他们不仅通过在高新技术领域大量申请专利、跑马圈地,占领市场,还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产业化,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途径。” 面对这种国际形势,国内一些企业与城市已经把自主知识产权放到了重要位置。苏州2009年申请专利过百件的企业达到了160多家,授权过百件的企业也达到90多家。深圳市2009年一个月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就有3000件,作为深圳的龙头企业,华为截至2009年已经累计申请发明专利4万件。 专利意识薄弱让企业受损
专利数量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青岛企业专利意识的薄弱。市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的刘建志主任告诉记者,知识产权局每次开完培训班或是座谈会,就会有一些企业来找他们申请专利。“一个即墨的企业,在参加完一次座谈会后,认识到专利的重要性,一家就申请了13个专利。青岛某家上市企业,在上市前夕才发现,需要有发明专利。”刘建志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无形壁垒,国内企业与欧美等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纠纷越来越多。“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以专利、标准等形成技术贸易壁垒,将知识产权和世贸规则、减排责任等一同作为打压竞争对手的手段。”杨成志局长告诉记者,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产品发起16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达127亿美元。2009年,我国企业在美国被诉专利和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也呈大幅上升趋势,美国全年对我国商品发起8起“337调查”诉讼,涉案金额4亿美元。 而通过专利的申请,企业也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青岛某企业通过引进海外人才,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表芯片,打开了被国外某公司垄断的市场。为了维护市场垄断地位,这家外国公司向青岛企业申请的13项专利发起了11个专利无效诉讼,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青岛企业的权益也通过专利起到了保护。 加强专利意识刻不容缓 按照我市 《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市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0000件和10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 5000件和1000件以上。 杨成志告诉记者,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继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高知识创造能力外,还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完善现有的各项措施,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 他说,很多企业即使申请了专利,但在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能力上还是不高,多数还停留在仅仅是将研发成果申请专利而后获得授权的工作程序上,而没有将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到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经营的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等各个环节,还没有把知识产权当做一种竞争性的资源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运用。对此政府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作者:赵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