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发展环境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今年以来,我市着眼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优化政务、政策、人文、生态等发展环境,努力使青岛真正成为最适宜居住、创业和发展的城市。 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城市能级提升 今年,我市在出台关于支持对外贸易、促进社会就业和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等政策的同时,更注重从体制机制上优化政策环境,促进整个城市能级的提升。 6月底,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 《关于2010年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的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意见》就推进国有经济调整重组,壮大民营经济;加快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化金融等要素市场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开放型市场体系等提出具体举措和目标任务,通过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在近日召开的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意见》提出,我市将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发展新路子,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意见》就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作出安排部署:打造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加快构建环湾国际化大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等。
“小企业强则经济活,小企业兴则民众富。”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总量规模、发展速度、创业环境、创新成果等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提高我市经济内生动力,营造全民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意见》,针对小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公共服务、融资担保、创业创新、发展环境等问题制定了应对措施。
其中,通过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与工作机制,形成服务全市小企业的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受理投诉、法律援助等网络架构。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企业同比增长22%,新增个体私营企业4.1万户,达到36.6万户;中小企业效益增长20%以上。 为保证各项改革工作有序开展,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今年我市首次运用项目管理的办法,共确定了10个领域、38项改革任务、62个重点改革项目,明确了时间进度要求,落实了部门单位责任。
优化政务环境,打造政府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 今年以来,市政府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围绕“使青岛成为政府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的目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公开,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去年3月正式启用的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不断创新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今年在创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又迈出坚实步伐。工商、质监、公安和国税、地税等部门,将由申请人依序到各部门窗口递交材料的“一站式”办理方式,改为设立“联办窗口”,实现“一窗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公众。截至6月30日,企业设立联合办理692家,联办率95.2%,提速率85.25%。上半年,我市又梳理确定了9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93项改变管理方式事项入驻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目前已开始正式运行。 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今年1月25日,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正式运行。市级及市内四区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市级财政政府采购、全市国有产权交易等4项公共资源交易事项全部入厅交易,实现了交易场所的集中和监督管理的统一,整合过去分散的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招拍挂、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同时,以交易大厅为载体,建设启用了相应的电子监察系统,对相关招标、采购、交易的全过程,特别是关键环节实行实时监控、全程留痕。今年上半年,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共完成各类交易907项(宗),交易额达290.25亿元。 今年6月份,我市启动了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大规模清理工作,将对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或是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的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修改或宣布失效。同时,我市把这一集中清理与全面清理涉及向企业收费、摊派的规定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源头上切实解决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此外,我市先后四批削减调整并大幅减少了行政许可事项,开展首轮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削减幅度分别达到70%和66%,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为保留数量较少的城市。许可事项的压缩带来的是办事流程的简化、办事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我市投资和创业环境。
优化人文和生态环境,催动城市经济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人文环境建设,建设文明青岛和谐青岛;以全面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为机遇,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今年我市全面启动了文明素质提升、市容环境清洁、窗口服务达标、交通秩序畅通、社会文化环境净化等“五大行动”,着力在优化城市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这两个创建难点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尤为重要的是,我市把创城做成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成为创建文明城市最有力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各级各部门在创建工作中,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广泛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大走访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今年以来,我市狠抓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水泥、化工、印染等行业淘汰力度。扎实推进工程节能,全面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环境准入、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治理城市河流和噪声污染。加强对燃煤、机动车尾气、扬尘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同时,我市以筹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加强高速公路、铁路和主干道路两侧绿化,抓好“十绿工程”五年规划的落实,努力建立以森林、绿地和湿地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系统。 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城市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7月8日,在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主办的 “2010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中,青岛在2010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居首,在2010中国十佳诚信政府排行榜中排名第四。 7月1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青岛在世界500城市中排名第246位,同时跻身经济规模增速全球前十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新行动新实效。我们相信:各级各部门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全力把发展环境打造成为青岛突出的比较优势,青岛一定会真正成为最适宜居住、创业和发展的城市。
(作者:张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