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营经济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8月28日,上海首份民营企业百强名单出炉。次日,全国工商联紧接着发布了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国民营企业在国企林立的环境中究竟地位如何?上海民营经济是否能站稳一席之地?两份名单给出了答案。
民企成长性整体不俗
上海民营经济活力十足,来自上海市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新公布的上海民营企业百强2009年平均营业收入达27亿元,合计营业收入总额达2695亿元。
对于上海民企的表现,上汽集团董事长、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会长胡茂元表示,本次上榜的上海民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经营规模大,位列榜首的复星集团2009年营业收入达361亿元;二是成长性好,百强民企总计净利润同比增长49%、所有者权益同比增长24%,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继续保持高成长,显示了民营企业的活力;三是获利能力强,百强民企总资产利润率达到7%,净资产利润率达到19%;四是社会贡献大,百强民企年纳税总额124亿元,吸纳劳动力23.4万人。
全国的趋势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来自全国工商联的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及相关数字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从盈利水平看,国有企业的收入利润率为5.38%,略低于民营企业的5.79%;国有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5%,也低于民营企业的3.14%;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水平为5.27万元,远低于民营企业的7.86万元。从劳动生产率看,国有企业的人均收入为97.88万元,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135.9万元。而从资产运作效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周转率为每年0.28次,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每年0.59次。
“民营企业不仅为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大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坚力量。”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先生之前接受采访时称赞2009年民营企业的表现。
放眼全国依然有些尴尬
上海民营企业在与国有和外资企业对比时地位如何?放眼全国,上海民企在众多指标上是否领先?
对比市企联发布的包括国企、外企在内的上海百强企业名单,从营业收入指标看, 2009年上海企业100强共实现营业收入22832亿元,平均营收约228亿元。相比之下,上海民营企业百强2009年平均营业收入仅27亿元,只占前者的12%左右。 2009年,上海百强企业共有38家营收超过100亿元,而今年的民企百强中只有5家达标,突破3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的也分别只有复星高科技有限公司和华冶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两家而已。距离挑起申城经济大梁,上海民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放眼全国,上海民营企业的地位有些尴尬。笔者查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上海民企百强的身影寥寥,所占比例不到4%,入围前百强的民营企业只有5家。从区域来看,全国民企实力东部更胜一筹,其中长三角地区发展势头最旺,然而身处其中的上海却有些落寞。据悉,江苏和浙江两地入围全国500强的民企数量已占到全国的61.8%。在百强评选的入围标准上,上海的门槛也低了一个档次。市企联一位负责人表示,上海民企百强的入围底线最终锁定在4亿元左右,而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门槛则是36.6亿元。
“相比临近省市,上海民营经济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远远不够。”该负责人坦言,分析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虽然从事第二产业的入围企业仍占到76.2%,但第三产业占比已出现超过10%的年增长率,达到23.2%,表现出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明显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型民营企业开始积极转型,涉及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经营上。根据调研数据,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已有36家企业涉及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利用, 26家企业涉及太阳能、风力发电相关产品以及新型电池等新能源相关产业。然而上海民企百强在这些行业的探索仍不积极,主要分布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竞争行业。
避免遭遇 “玻璃门”
尴尬的地位同时孕育着发展的机遇,中国经济的复苏将为民企带来这种机遇。全国政协常委、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蒋以任在上海民企百强发布会上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局面已经过去,但世界经济复苏有一个过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但在目前中国经济正由政策支撑向市场驱动转变,市场驱动的态势走向,对上海民企而言是一展身手的好机遇。
针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抵御力较弱、处境困难的情况,国务院于2009年9月22日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税费负担、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它们能够化危机为机遇。此后,国家今年又提出 “新36条”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企发展注入活力。
然而政策面前,仍有许多民营企业遭遇了 “玻璃门”。有关专家指出,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方向性的支持政策,特别是 “新36条”出台,但在实际落实中,很多政策因为缺乏细化可操作性的办法,让企业感觉始终隔着一层玻璃,能看却进不去。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中国民营企业缺乏上升动力,这也是许多上海民企不能突破100亿元营收大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