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在当前偏紧的货币政策下,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相关部门通过多项举措,在信贷、债券、资本市场及其他金融领域不断创新服务形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其中,借助物流企业、租赁公司、商会、科技园区等第三方平台,银行实现了对中小企业低融资成本的批量授信。
债务融资规模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机构获得的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22.4%,其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7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29.3%,增速比中型企业高11.5个百分点,比大型企业高1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不断充实、完善,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央行征信系统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已超过210万户。
除了银行借贷外,债券市场不断开拓出新型融资工具。中国银行(601988)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先后推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创新产品,以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此外,还出台免除中小企业会费、提供绿色通道制等支持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中小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0年末,已有近百家中小企业通过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总计获得超过50亿元的资金支持。
资本市场、小贷公司齐发力
除了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以外,从资本市场中获得发展资金,也已成为很多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重要渠道。近年来,资本市场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面向中小企业资金融通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相继建立,让一直受困于融资难题的众多中小企业,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已超过600家,累计融资超过4500亿元。同时,针对微小企业和个人融资应运而生的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获得了爆发式发展,为众多微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发挥出重要作用。
银行剑指第三方融资平台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彻底破解中小企业难问题仍然任重道远。银联信最新研究报告《商业银行如何“剑指”中小企业第三方融资平台》指出,在后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叠加,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强烈的转型升级需求。
银联信分析师朱青松表示,借助第三方平台扩大融资规模成为目前的新趋势。即银行不再着眼于贷款企业本身的客户评级、授信、抵押、担保等传统银行信贷判断条件,而是瞄准中小企业与物流企业、租赁公司、商会、协会、工业园区管理会、科技园区管理会等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关系,借助第三方平台规模、信誉及其对中小企业的资信判断,并对信誉优良的第三方平台给予一定额度的授信,从而实现银行低融资成本的批量授信。
银联信分析师庄泽雨介绍,目前中小企业第三方融资平台模式主要包括“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银行+租赁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银行+商会或协会+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银行+工业或科技园区+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商会融资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评价提前,授信提前,方便企业使用信贷。由于是打包式的整体合作,银行可以节省很多操作成本。他建议,开展商会融资业务时,要设计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和体系,根据商会、担保公司和信用评价机构提供的情况科学地确定对商会会员进行授信的方式和额度,应根据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深化的结果,逐渐增加或减少授信额度。
银行目前还广泛开展了园区融资业务,庄泽雨认为,现有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没有依据以产业分工为基础、产业间互动发展为核心的原则来建立。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加快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为产业群向的培育和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作者: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