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收紧的货币政策之下,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寒冬来临的气息。作为中小企业最为密集的温州,这样的感受尤为强烈。因此,急需破解中小企业资金“荒”。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遭遇到了空前困难,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资金“荒”。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阶段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那时把中小企业的资金“荒”归咎为金融危机,而这次竟然归咎为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即货币政策持续收紧。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思想认识。
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应对通货膨胀,消除通胀的货币基础。对象非常清晰,即:外储不断增加增大的被动基础货币投放,前四个月为此投放基础货币大约1万亿元;央票到期释放的流动性,5-6月份大约也在近万亿元。特别是外储增加被动发行的没有“物资保证”的基础货币如果不回笼,对物价冲击非常之大。从宏观角度分析,应对通胀不能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老问题,并不单纯是去年以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造成的。即使提高存款准备率,商业银行只要愿意,中小企业只要有足够吸引力,对于单个企业资金需求并不大的中小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满足。关键在于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没有内生动力:额度小、管理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商业银行更加愿意给大企业、垄断行业、上市公司等贷款,额度大、风险小、收益高、安全性强、管理成本与中小企业差不多。这就出现一个情况是:中小企业到银行贷款难,而一旦遇到诸如货币紧缩政策比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等,率先压缩或者收回的是中小企业贷款,拿中小企业开刀。
笔者一直认为,从中小企业自身情况看,这次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一样的是,珠三角、长三角出口型中小企业都遭遇海外订单下降,不一样的是,这次一定程度上是人民币过度、过快升值导致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中小企业利润率只有3%左右,而去年5月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5.1%,大批企业面临亏损倒闭局面。据工信部统计,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企业本身面临如此严峻情况,任何资本都不会也不敢于介入,包括银行贷款。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中国股市火爆、楼市发烧。大批中小企业都把正常生产资金投了进入。结果危机爆发,股市大跌,楼市停滞,资金被深度套牢,再想开启企业生产却没有资金了。但反过来就说贷不到款、融不到资,要求国家给予解决。这次情况有点类似:前期楼市火爆、股市处于低位、黄金白银非理性上涨以及大宗商品被严重炒作。一些中小企业又把资金投了进入。中小企业最为密集地区的温州:不但有炒房团、炒煤团、炒地团,去年以来又出现炒黄金、白银团。近期,白银价格一月之内暴跌三成,白银市场转眼成空,七成以上温州“炒银团”都亏了,有些炒家二三个月之内赔了2000多万元,更有人损失上亿元。去年5月国家民间融资36条出台后,江浙一大部分资金又流向高利润、高风险的民间借贷实际上是高利贷上。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岂能不紧张。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当前遇到的资金“荒”必须客观理性看待。资金“荒’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存在巨大困难。根本出路在于中小企业必须尽快摆脱经营困境、实现经营好转,才能吸引各路资金包括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其中。从国家层面来看,笔者始终认为,当务之急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同时,要从税收、收费等方面给中小企业减负优惠,减轻经营压力,拓展利润空间。帮助中小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拓展国内市场,克服单一依靠出口的市场格局等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出台鼓励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城市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降低门槛,提高效率,简化程序,解决有市场前景、经营良好但遇到一时资金困难企业的贷款需求问题。国有垄断企业要从油价、电价等垄断产品上给中小企业让利。
作者:余丰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