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人民币升值,用工、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挤压
□本报记者 王 瑜 人工涨、汇率涨、原材料价格涨;用工荒、土地荒、融资渠道荒……“三涨三荒”使企业主们感受到“压力”,多重挤压下的中小企业如何求生存谋发展? 小企业面临“生死关” 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座谈会上,有专门人士就担忧,中小企业在“三涨三荒”中如何生存。 青岛创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单悦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市场订单没有明显减少,但由于成本高涨,导致企业利润减少,运行困难。”他说,“人工成本涨了50%,否则就招不到人:原来木工、瓦工每天100多元,现在木工要价200多,瓦工直接涨到了300元。辛苦承揽来的工程,工人给我们的报价比我们给客户的报价还高。”在建筑装饰行业,建材涨价也给了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单悦峰无奈地表示,“仅钢材每吨就从3800元涨到5800元,企业有单不敢接,只能硬着头皮耗着。” 生存压力骤增。融资难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单悦峰说,由于装饰工程大多需要垫资,成本短期无法收回,企业在创建之初就在银行办理了备案手续,想在资金短缺时贷款“解渴”,但缺乏抵押物,至今没贷出一分钱。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更让他不敢触碰。 青岛市小企业协会目前有400余家入会企业,贷款利率高、融资难是很多会员企业每次必谈的话题,而协会内大部分企业都感觉到不同程度的融资难。“从年初开始,通过银行融资就变得相当困难。”一家精密磨具生产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去年该公司在一家银行贷了300万元,今年想要续贷,被告知需执行很多附加条件:贷款利率在基准上上浮30%,还要购买理财产品、办理信用卡等等。“信贷资金减少的话,企业的生产规模就不得不缩小。” 上述企业的困境是一个缩影。南方地区出现的小企业“倒闭潮”颇值得警惕。 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全市私营企业12.6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50户,其中98.9%是中小企业。1-5月份,我市工业经济虽总体上保持平稳,但增长幅度回落,企业盈利空间缩小,部分企业有订单不敢接,甚至个别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情况,特别是成长期的小微企业被迫面对“生存关”。
资金链断裂怎么办
成本上升之外,人民币升值、行业结构转型升级难也考验着中小企业的生存,成为一个又一个叠加的门槛。 不少企业表现出担忧:目前尚处在“日子难过”的尴尬中,最怕的是资金链断裂、市场萎缩。目前物价持续上涨,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这对中小企业订单有负面影响,尤其是高负债率的企业,资金链容易紧张。 与此同时,税赋负担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的另一重要因素。山东益通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周景邦认为,小企业除17%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之外,还需缴纳房产税、土地税、印花税、房屋租赁税等各种税费,加上其他收费项目,企业的实际税赋接近30%。而目前政策层面在为小企业减负和加大财政支持方面,措施偏少。
“开源减负”是否可行
博金咨询有关专家认为,为小企业减负是当前最直接有效的政策。政府应对小型、微型企业和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优惠。优惠形式也要多样化,比如直接减免、降低税率、设备投资抵免、放宽费用列支等多种优惠形式。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广大企业“开源减负”的期盼,各级部门已经有所行动。7月初在河北召开的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强调,将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随后工信部等四部门出台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新增“微型企业”分类,也被认为将更有针对性地出台解决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措施。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我市正在就小企业税赋减免新政策的出台积极调研,力争从资金层面助中小企业突出重围。
■链接
岛城小企业不可忽视
我市新兴产业中,聚集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小企业,对全市经济贡献度不断加大。今年一季度,全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5%。小企业的生死存亡,关乎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出口、税收之外,小企业最大的社会贡献体现在就业方面。由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小企业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小型企业从业人员50.7万人,占全市48%,规模以下工业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79.3万人,两者合计达130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70%。王 瑜
作者:王 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