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换来“多赢”
目前,开发区90%的企业达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园区)创建以来,开发区内各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减少。尤其是在近几年“用工荒”大量发生的情况下,开发区的企业员工平均流出率反而有所降低。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大会上,开发区获得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并作为仅有的两家工业园区代表在会议交流经验中发言。 本报讯 “劳动关系和则双赢,不和则双输,”谈到劳动关系和谐园区的创建,开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谭德杰这样表示。2007年开发区启动首个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园区)创建实施三年计划,成功创建203家区级、85家省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10年,该区在启动第二个三年创建计划的同时,提出在2012年实现全区企业100%达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准。 青岛浦项制铁有限公司是开发区较早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之一。这家韩资企业的工会主席薛修远说,企业创建之初,由于劳资关系处理不好,个别班组一度停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而在签订集体合同、规范劳资双方行为后,不论劳方资方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企业虽然停产一个月,但没有裁员,在这种情况下,职工们主动提出不要年终奖。”薛修远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人心没散,才得以在经历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2010年,该企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40亿元。 同样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期间,位于开发区的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在连续12个月没有接到订单的情况下,安排1700名工人回家休息,企业每月发生活补贴。有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企业职工主动为公司出谋献策,提出500多条技术改造等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节约资金600多万元。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的影响消除后,集装箱制造业进入强力反弹期,这些工人迅速回到工作岗位,使企业快速恢复了生产。 谭德杰分析,在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创建中,归根结底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可行的机制去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而通过集体协商、让劳动者把握更大话语权,推进集体合同的签定就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截至2010年底,资方已经向位于开发区的青岛三美电机公司先后10次增资,总投资额达1.16亿美元。资方能够向这家拥有7300名职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连续10次增资,公司工会主席刘建国说这与职工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有很大关系。三美电机的7300名职工中,女职工占97%,绝大多数员工上班需要长时间站立作业。公司通过集体协商,制定了保护女职工的特殊条款,规定女职工怀孕4个月到哺乳期可休假17个月,期间工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不变。 在以集体合同的模式规范劳资双方行为尤其是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后,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这一荣誉也让企业开始认识到有这样一块金字招牌对于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青岛金晶玻璃有限公司在创建之初没有达到A级标准,该企业主动请劳动部门、工会等单位现场指导,经过3年的创建后达到AAA级标准,企业效益也连年增长。2010年,该企业产值达11亿元,实现利税近1亿元。 (本报记者 韩光亮本报通讯员 臧富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