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不高、集中度不高、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缺失
□本报记者 林 刚 当下,国内制造企业都在为这些问题头疼不已: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高企、出口限制加剧、同质化竞争激烈、贷款困难且融资成本一路飞升。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制造业日益明显地向越南、印度、泰国等地转移。有些企业的负责人甚至感慨:“现在的处境比金融危机时还难!” 与2008年以前相比,国内制造业在劳动力、资金、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正全面加大,同时有数据表明,全球制造业正整体放缓。今年7月份,美国、欧洲和亚洲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同步下滑,其中欧元区、澳大利亚、印度PMI环比均为两年来最低水平,表明需求疲软,制造业扩张几近停滞。 在此背景下,青岛制造业该如何抉择? “青岛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唯有全力转型升级,才能继续保持竞争力。”我市一位工业领域专家说。 一道必须迈过的槛 据有关部门统计,多重压力的存在,使国内制造业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成本上涨20%左右,利润却大都降到10%以下,为数众多的行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倒逼机制的存在,其实正是我市解决瓶颈问题的契机。“青岛制造业长期存在‘三不高一缺失’问题,即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缺失。只有对这一瓶颈提早进行突破,青岛这座‘制造之都’才能在高端、高质发展的过程中光芒依旧。”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表示。 在我市,家电电子产业是起步最早的产业之一,“三不高一缺失”问题却始终存在,时至今日,仍是核心技术落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产业链上的核心部件和电子元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30%,多数关键部件仍需从外地采购,而且产业集群的集约化程度不高。我市家电制造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和这些软肋的存在有着直接关系。 放眼其他产业,我市汽车业本地配套率只有50%左右,配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产品种类较少,拥有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企业更少;船舶工业设计研发能力薄弱,本地配套企业规模小、核心技术少、全球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纺织服装业中,约90%的企业以贴牌为主,原创性设计不多,高档面辅料缺乏,服饰配套能力不足。 “上半年,全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 10.6%,出厂价格上涨5.2%。在通胀格局下,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远远落后于初级产品,企业很难靠提价转移成本压力。而要解决种种问题,根本之道是通过转型升级,迈过‘三不高一缺失’这道槛,使青岛制造真正实现高端、高质制胜。”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说。 定向解决“三不高一缺失” 2010年,我市的青纺联集团利润同比增长70%,今年上半年依然延续增长态势。董事长闫勇表示,近年来,青纺联通过“一体化”调整升级战略的实施,掌握了多组份纤维、新型成纱等关键技术,建立起优而精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形成了日益完善的高端产业链,使青岛纺织在沉寂多年后重返纺织“国家队”。 记者了解到,为使更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像青纺联这样,通过高端、高质发展焕发活力,我市已出台多项措施,着力提高制造业的产业层次、产业集中度和技术含量,完善产业链,全面改造和提升制造业。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原材料工业,我市正推动石化、钢铁、橡胶等行业突出绿色环保和节能降耗,发展高端产品;在消费品工业,我市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培育知名品牌,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产业升级;在装备制造业,我市大力发展超高压变电设备、精密数控机床、汽车机车整车等高端产品,加快推进总投资463亿元的67个装备制造业核心项目和产业链配套。 去年,我市利用定向招商引进的项目中,填补产业空白的项目占到近15%,产业高端项目占到近30%,产业链缺失环节项目占到近50%。这些高端项目的引进和投产,有力促进了“三不高一缺失”问题的解决。下一步,我市将定向引进更多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高端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项目,优化提升全市产业格局。 再推专项资金助力升级 近日,市经信委、财政局共同发布 《青岛市产业振兴专项资金2012年扶持项目申报指南》,决定利用专项资金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工业设计、工业园区建设等五类项目。这一举措,对于加快解决我市制造业的“三不高一缺失”,无疑是又一个利好消息。 据悉,我市产业振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传统产业升级项目,包括家电电子产业中的智能、节能环保产品以及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石化化工产业中的高端石化、关键技术;汽车机车产业中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及关键零部件;船舶海工产业中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产业中的新型技术、工艺和装备;机械钢铁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 此外,我市专项资金还将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强化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支持生活消费、工业设备、交通工具、公共设施等工业设计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信息化与生态化。 背景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对我市218家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市工业企业两大景气指数双双回落。其中,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走势把握的工业企业信心指数比上季度下降10.4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形势的工业企业景气指数比上季度下降4.4个百分点。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年内,我市将确保100个重点产业振兴项目投产,确保100个定向招商项目落地,确保200项技改项目和1000项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下一步,还将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战略布局项目、产业升级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这对我市制造业突破“三不高一缺失”瓶颈,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林 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