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实施现代物流、旅游、商贸和房地产等四大主导产业,金融、文化创意、中介、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五大高端产业,会展、体育、节能环保、居民服务、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六大新兴产业 记者昨日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依据市政府日前出台的《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一系列配套政策将推动青岛加快建成服务山东、辐射沿黄流域、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十二五”期间,青岛将基本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7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力争达到60%以上。 构筑“456产业体系” 《意见》指出,在发展方式上,我市将统筹均衡发展陆海、城乡和便民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文化、旅游、会展、商贸等服务产业的联动发展。 构筑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突出服务业重点领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化,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支持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实施好产业发展“456”调整计划,即现代物流、旅游、商贸和房地产等四大主导产业,金融、文化创意、中介、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五大高端产业,会展、体育、节能环保、居民服务、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加大综合改革和产业扶持力度,突出抓好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发展。 培育服务业巨头 按照“海湾型”特大城市框架,我市将加快构筑“环湾集聚、梯度推进、五区带动、多点支撑”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围绕中心城区构筑胶州湾东岸、北岸、西岸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带,形成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产业高地”效应。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产业梯度推进,促进胶南、胶州、即墨、平度、莱西,加快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坚持重点区域带动,规划和推进前湾保税港区、董家口新港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城、李沧百果山世博园区及周边区域、温泉旅游科研新城等五大区域开发建设,提升经济能级。 具体实施中,一批战略性工程、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服务平台被重点培育,包括青岛邮轮母港及配套工程、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董家口港区、前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等战略性工程,一级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培育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大宗商品、产权、资源环境、金融产品等四大类交易平台,建设一批功能性服务平台和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可获创投基金 在体制改革方面,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在金融创新、物流管理、度假旅游、科技服务、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在创新机制方面,重点是构建“多区港联动”的开放型经济运作机制、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争取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探索改革服务业税收制度,探索设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支持前湾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完善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增长机制,研究设立市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扩大服务业的用地供给,落实好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政策。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展泛黄海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争创“落实CEPA示范城市”,全面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本报记者 王 瑜
作者: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