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岛城涌现出一批小而强的“隐形冠军”,定位“专精特新”,在激烈竞争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本报记者近日深入基层,走访十二区市多家中小企业,倾听其经营中的“成败得失”以及“酸甜苦辣”,从而深入挖掘其在细分市场、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领域的 “发展之道”。今日起,本报特推出《走基层,破解小企业生存密码》系列报道,采写来自一线的小企业见闻。
成本2分钱的单层普通标签,任何一个标签企业每月都能生产几亿张。使用不干胶的多层多功能标签,全球只有23家企业具备生产条件。青岛三慧标签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虽然做着小小的标签生意,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1/23,目前公司研发的植入芯片式电子标签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附加值来自创新
在黄岛区辛安工业园,记者找到了三慧标签这家不折不扣的小企业。注册资本158万元,现有员工60人。虽然为金王蜡烛、宜家家居、三星手机充电器这些名字响当当的产品制作标签,但一张标签几分钱的微利润,还要面对对手竞价、客户压价,逼迫企业不得不冲出红海。 “契机来自2008年12月16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的CLP法案。”总经理王淑军说。法案中规定:化学品标签必须标注有投放市场国的语言。这意味着所有投放欧盟市场的化学品需要重新制作标签。标签太小容不下太多语言内容怎么办?三慧公司瞅准机遇开发出了此类产品的解决方案:卷装形式的“多功能标签”突破了以往传统单层标签既有的空间限制,一张标签的面积空间可置放多页内容资讯,并且适用于玻璃、塑胶、纸盒及箔类等不同材质的容器。“CLP法案将2012年12月1日起强制执行,现在国内出口欧盟化学品的客户急于在国内找到此类标签供应商,国外客户也在找合适的供应商。全球只有23家企业能生产多功能标签,我们背后的市场可想而知。” 小小的标签中,有着无限的创意空间。王淑军告诉记者,标签市场的竞争集中在环保和创新上。相比传统单层标签,多功能标签信息量更大、包装更美观、可加入防伪特性,正逐步取代单层标签,成为世界标签产业的主打产品,广泛应用于药业、农业化工、食品、日用品等市场。尤其在日化产品上,标签与瓶身一样采用PE材料,可以直接回收利用,具有环保价值。“从产品价格来看,单张标签几分钱,双层标签与之成本一样,却能卖到几角钱,工艺再复杂一点的甚至能达到几元钱,附加值成倍增加。目前多功能标签销量占企业全部产品的20%,明年批量生产后,将达到80%。”
核心技术打开市场
虽然国内印刷企业从多年前就对印刷机进行开发,但决定印刷效率和精度要求的间歇式轮转印刷机主要还是依靠国外进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慧公司对传统设备进行了集成化改造,在流水线上实现了一站式生产,在行业中掌握了极大的主动性。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公司研发人员又成功尝试了把国外采购的芯片植入标签,制作成电子标签。 “依靠特殊工艺和特殊材质的标签产品,我们申请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具备了为所有出口欧美的电子产品企业做标签的资质。”王淑军说。目前,三慧在同业中是名副其实的青岛第一;也被世界知名的标签材料和标签设备生产企业视为在山东的最大客户。 不干胶标签在中国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北美标签行业的6%-7%。但我国人均不干胶年用量仅有0.5-0.6平方米,相比欧美地区人均十几平方米的年用量,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小产品一样能角逐大市场。只要有核心技术,我们的新型标签就能促进产业的升级,推向国内外。本报记者 王 瑜
作者:王 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