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近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先有温州之困,后有鄂尔多斯之伤,前几天又传来珠三角地区民间借贷纠纷的消息。中小企业为何会在这个阶段普遍遭遇融资困难?其症结何在,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全面回答很难,但一叶或许可以知秋。记者历时一月,走访调查了身边的十多家中小企业,力求还原他们当下的真实生存状况,也如实记下他们的期望与建议。
流动资金之缺:三角债更厉害了,货款支付更慢了,订单不敢多接了
都说中小企业缺钱,到底缺到什么程度?具体有哪些表现?
许老板是名女性企业主,在某大型市场经营一家木门专卖店。她说,今年生意比过去少了30%左右,但生意差了是其次,还有个更大的问题让她头疼:三角债。有个客户向她订了3万多元的货,但货发出去一年多了,对方借生意不好为由不付款,她上门讨要,对方便让她去找更上一级的客户——“我们也被拖欠着呢!”“这样的事一多,我们没办法,你欠我,我欠你,最后,大家的生意都更难了,”许老板无奈地说,“我做生意快10年了,这么多相互拖欠还是头一次碰到。”
“该要的钱要不回来”,即使不是三角债,一对一的货款支付也更慢了。老李开了家打印耗材公司,今年就遇到了头疼事。他和记者算笔账:客户要求提高,付钱却不痛快,每笔生意的账期从过去一周,延长到两周甚至更长,“资金往年每月能流转三四圈,但今年2圈都不到,把存款都拿出来投入流转还不够。”老李说。算下来,老李一年的资金缺口在50万元左右。“从公司的开户行我只能贷出10万元,剩下的,就只能靠朋友间暂时拆借和尽量央求客户缩短账期来解决了。”老李叹口气。
因为流动性资金缺乏,一些企业有生意也不敢接。主营会展视听服务的高新企业华丽达公司客户经理杜先生说,在今年上海车展和即将举行的北京车展上,华丽达公司拒绝了不少主动上门的客户。
“电子设备每年需不断更新,相应的高端技术工程师培训与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企业成本压力很大,但流动资金跟不上。”公司财务经理董小姐说,往年资金缺口最多400万元,今年最高达800万元,公司设备不够也没钱买,只能借,租金每天就达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明年可能缺口更大,这已无法靠企业自己解决。我们只能维持现有规模,量力而为,想再进一步就难了。”
某商会负责人朱先生告诉记者,这几乎是个恶性循环——流动性资金缺乏导致企业扩大再生产难,扩大再生产难企业发展不良,又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其实,流动性资金一般数量需求不多,但必须常有常新、少食多餐,一口吃不上就可能危及生命,”朱先生说。
此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今年中小企业流动性缺乏的行业性特征明显。朱先生接触了400多家企业,发现如今遇到问题最多、资金形势最严峻的,是与房地产相关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甚至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拖欠上游企业的账款,使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紧绷。我预计,这种行业性风险,今后可能更严重。”
流动资金缺乏到底殃及多少企业,尚缺乏全局性的数据。但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本市某高新科技园区内的1600家企业,今年的经营盈亏比为三七开,即70%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困于融资难题,感受着生存压力。
企业借贷之难:中小企业先天不足,银行可贷资金减少,两者沟通不畅
芦建锋最近心情很不错,两个月前,通过市北高新园区的帮助,他的环保公司从银行融到了第一笔资金400万元,3年总额更是高达1000万元,这让他多年的发展计划终于得以实施。两个月间,公司的专利高科技产品光解氧化精华灯迅速拓展市场,从10月起已在全国18个城市设立直销点,明年的计划是拓展到全国70个城市。
但芦建锋显然是个幸运儿。据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上海注册中小企业40万家,其中获得银行贷款的不过4万家。也就是说,还有数十万家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缺钱,但从银行借不到钱。
为何中小企业贷不到款?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问题?
“中小企业贷款难其实由来已久,只不过普遍的流动性缺乏使这个问题更突出了而已。”一位投资经理告诉记者。根本原因还来自中小企业本身。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商业文化缺失,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硬伤”:品牌企业少之又少;个人企业、家族企业居多;企业硬件设施较少,厂房设备多为租赁,抵押品不多;企业内部各种不规范现象普遍,各种报表不完整、缺失,甚至还在手写记账,这些使依靠传统风险管理技术的银行很是头疼。“有时银行要求企业拿出过去数月连续的水电费单据,企业都拿不出。”
企业与银行间沟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从去年起我就不断向银行申请贷款,问了好几家,都说不行。具体为什么,我也不清楚。”芦建锋忘不了和银行打交道的“曲折”:企业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电子音响设备,依照银行现行规定,居然无法作为贷款抵押品。对此,某银行信贷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每家银行都有多款不同的信贷产品,但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专业顾问,了解甚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申请怎样的贷款,银行看不到企业针对性的信息,自然多半会拒绝贷款申请。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行业动态等,银行也缺乏主动了解的动力。“毕竟,银行要想覆盖全社会各个行业面,不太现实。”一家国有银行支行的负责人说。另一个原因是为中小企业服务成本过高。比如,商业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需知道企业信用的情况,但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是收费的,个人每次10元,企业不分大小,每次140元。对银行来说,一家大客户的贷款额,可能等于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中小企业,但无论大小,单个客户的服务成本却差不多,哪种更划算一目了然。
当然,今年信贷投放在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下一直保持平稳,并且逐季出现萎缩,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背景。自去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据专家测算,每一次上调将冻结3000亿元左右的银行资金,同时,银行存款又在不断流出。由于国家对银行的存贷比是条硬性的监管“红线”,所以银行可贷资金必然会不断减少,这也导致银行贷款动力不足。
一民营银行支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贷款额度已全部用完。他们现今担忧的,是存款来源问题。“存贷比是过不去的‘槛’,总行已经下达任务,明年起,各岗位员工都将承担不同程度的揽存任务,行政人员也包含在内。”
民间融资之困: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不足,借高利贷是“饮鸩止渴”
银行以外,中小企业还可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寻求融资,这方面情况如何?记者获悉,上海目前获批筹建的69家小额贷款公司,3年来放贷总额只有300多亿元。而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光去年一年,上海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需求就达1000亿元。可以说,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能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
担保公司亦有不足。一份银行业内部调查显示,目前上海获准成立、持有牌照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共有60多家,但仅少部分从事专业融资担保业务,其余或多或少都涉及投资型业务,甚至有的从事放贷等违规业务。
部分小企业为了生存,最终不得不选择一条明知“死路”的融资方式——高利贷。
某商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数量不多,但目前商会企业中的确有企业尝试了这一“饮鸩止渴”的融资办法。据了解,这几家企业所借入的高利贷,月利率在4%左右,这对企业意味着什么?该负责人简单算了一笔账:总额100万元,一年产生的利息并不是48万元——由于高利贷都以月复利计算,最终折合成年利率将达70%多,借款100万元,一年支付的利息将超过70万元。“制造类小企业的利润率不过5%左右,这么高的利息,扛得了多久?”
选择这条“不归路”的企业,“大多处在起步阶段的高速发展期,随着业务的拓展,融资需求十分强烈,但正规渠道贷款机会少不说,就算贷得到,手续繁琐、审批时间也长。”该负责人话语中带有几分无奈。
被扭曲的不仅是缺钱的企业。如今,资金已经成了市场的稀缺资源,有钱,就有套利的空间。“做企业累个半死不说,毛利润最多不过10%,还不及人家把钱拿去放高利贷赚的零头。换你怎么选?”采访中,一企业主反问。
资金腾挪的高额回报搅乱了企业的心态,监管部门也察觉到了风险。为此银监会专门出台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即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及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按照正常的贷款通则,贷款必须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例如约定购原材料就得拿去购原材料,并且资金汇入企业交易对手账户。“但双方合谋、虚构交易调取资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毕竟投资的回报率太具有诱惑力了。”该企业主说。
应当承认,虽然融资困难的情况普遍存在,但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尚算平稳,濒临绝境或违规融资的,属于极个别现象。某商会投资平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上海地区金融资源发达,监管相当严格;商业规则、信用体系更加完善;经济转型较早,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制造型中小企业不多……不过,严峻的流动性不足环境下,中小企业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考验,需要外界更多的支持,“真到大家过不下去了再救,恐怕就来不及了。”
那么,市场参与各方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哪些帮助?请继续关注调查下篇。
作者: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