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 峤 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短期内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仍难以改变,中国最大的机会依然在制造业。在当前的情况下,升级制造业,比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更适合中国未来战略。 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大课题,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话题,而众多舆论的焦点集中在服务业的发展上,“服务业”正在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政府还是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服务业需要加快发展。 但我们注意到,同时也有学者提醒说,过去五百年,凡全球最发达的国家,每当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时,一般都是其顶峰期,但也是制造业等产业空心化或者去工业化最严重、输出资本到海外投资最高峰、社会财富最为集中化、贫富差距最大的时期,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历史上的西班牙、荷兰、英国莫不如此,现在似乎又轮到了美国。还有舆论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遭遇的困境,乃是一种假象,并非“制造过剩”,而是因为内需不足,制造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当前发达国家有关制造业的认识和行动开始有了一种微妙的变化。有报道说,美国舆论已经开始认识到“过度金融化”的危害,一些在海外的美国企业也开始 “搬回”美国,尽管目前这种“回流”过程仍然缓慢,但中国正在快速涨薪,而美国劳动生产率则是中国的4倍,不少企业意识到,某些商品的“美国制造”其实更为经济实惠,这一“临界点”已开始显现。与此同时,愿意干工厂活的美国人增加了。还有一些中外有关舆论和分析认为,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美国的生产效率高于中国,而中国企业的“次品率”高于美国,在高附加值行业更是如此,同时,中国获取的原材料和能源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土地价格更是世界上少有的贵。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有关舆论分析认为,将有15%的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到2015年,北美市场上,美国制造将与中国制造一样有竞争力。过去十年,美国向全世界流失大约57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而今后五年,美国将新增200万至300万个工作岗位。 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美国政府早已经开始酝酿出台措施比如调节税率和信贷、土地等政策,鼓励重振本土的制造业。美国新近提出的可持续经济复苏计划中,发展制造业是关键内容。有舆论提醒说,不要等到“美国制造也能卖中国价格”时再如梦方醒。美国人已经开始在为改变以往的旧模式而开始行动了,我们应该对这种可能或已经开始发生的变化做好应对的准备。 我们应该庆幸,过去几十年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抓住产业转移机遇的高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奠定了“制造业大国”和进一步竞争的基础。目前的问题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短期内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仍难以改变,中国最大的机会依然在制造业。在当前的情况下,升级制造业,比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更适合中国未来战略。 世界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新的机会或曰竞争。有舆论分析认为,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主导地位,但在世界历史上,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事实上,现代发达国家普遍的发展曲线是,先完成工业化,等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第三产业。目前,中国仍属欠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所谓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并不现实,搞不好将陷入两难境地。 让制造业升级换代,提高竞争力,我们正在努力,中国也还有优势和机会,但热衷“以钱炒钱”的游戏和倾向,其腐蚀性也的确很大,不得不提高警惕。 我们一向认为,对中国来说,“永远的制造业”这根弦不能松。服务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根基。目前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主要不是工业化超前了,而是城市化的滞后,正如有关分析所说,中国的人口城市化,远远赶不上“物理”的城市化,不切实解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问题以及分配向实体经济的一线职工倾斜和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进程就要延缓,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就会受阻,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
作者:巩 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