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一地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村镇银行也不例外。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乡村银行与社区银行建设方面均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了不同的范式。学习借鉴国外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及其全球化的最佳实践,对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村镇银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背景】村镇金融业务活跃
商业银行的小微化与实体化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新气象。目前,全球村镇金融机构的业务已经十分活跃,从跨国金融机构到服务本地社区的小型机构,都已将自身业务拓展到村镇中去。
现代村镇银行的全球化有着十分复杂的背景,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形成的:首先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与金融泡沫时代的终结。金融业回归实体经济与为中小企业服务,与此同时全球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其次是全球农产品(000061)资源的稀缺引发涉农金融服务需求的提升。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未来粮食及蛋白质肉类需求的增加,人类生存发展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与现代农业尤其是食品业资源的竞争已是不争的大趋势。
最后是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零售银行)的激烈竞争均将市场拓展至产业链上的上下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及其商业模式的变革, 必然导致银行业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转入跨渠道发展与错位竞争。
于是,一个新的趋势在全球化中应运而生:即“去银行化”。
【趋势】呈现“三化”特征
近20年来,全球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手段不断改善。全球银行都在“跳出银行”做银行。在“去银行化”的过程中,全球村镇银行呈现“三化”特征:即服务重点更加社区化,服务方案更加整体化,服务手段更加信息化。
“去银行化”打破传统银行的面孔与布局,创造了四种新的银行模式,即超市银行、机动银行、自助银行和品牌银行。
超市银行是在近几十年内出现的概念。超市银行的优势在于其部署成本低、盈利快以及能开拓新的市场。一旦建立起合理的客户库,银行就可以建立独立网点,以客户较为熟悉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服务。
除了超市网点,银行试图通过将分行建立在其他交易量大的地点,尤其是在商业街或在靠近大型雇主的地方推进其机动性强而吸储收益高的地理部署,这就是机动银行的起源。机动银行的高流动性特点也引发各大银行的竞争,如花旗银行和大通摩根银行均在雇员集中的大公司或亚洲、非洲族裔集中的街区设立网点提供便捷服务,竞争十分激烈。
自助银行主要是提供自动取款机及相关的服务。品牌银行是利用商业品牌形成社区银行新服务的拳头产品,是“去银行化”中的一大创新。
除此之外,“去银行化”也是一场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社区银行正在不断地推出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而市场管制的解除也为银行创新行为提供了可能。为满足农村需求带来新的业务模式,并且确保成功的模式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规模开展,整体化服务是“去银行化”中出现的另一大趋势。
【特色】金融服务回归实体经济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的实体化趋势,使得村镇银行不像大中型银行进入一个低利微利的低谷,而是恰逢其时地进入一个不起眼的业务高峰,中国村镇银行恰逢其时,这是明眼人的智慧。而未来全球村镇银行的发展必将呈现金融服务回归实体经济、经营与风控注重模式创新以及产品与品牌辐射全球三大特征。
首先是金融服务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特色。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新农村建设需投入资金15万亿元到20万亿元人民币,仅靠财政投入与农信社资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为跨国银行参与中国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市场。金融回归实体不仅表现在跨国银行设立村镇银行,还体现在全球对普惠金融的关注和对贫困农民的关心。2005年在日内瓦举行了全球普惠金融体系的启动大会,该体系强调以小额信贷为核心,强调把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小额信贷归入正规金融体系,把被排斥于传统服务外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归入农村金融服务范围,使农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与福利。
其次是经营与风控注重模式创新。这已成为村镇银行全球化的第二大特色。而如何加强对风险度较高的村镇银行创新监管,成为村镇银行全球化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也是全球范围内村镇银行都在探索的一大热点。
最后是产品与品牌辐射全球。这是村镇银行全球化的第三大特色,如格莱珉银行虽然是定位于服务本地的村镇银行,但其业务和影响力范围已辐射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