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持续强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大经济任务后,近日中国政府高层进一步明确,稳增长与调结构要相辅相成,要做到“稳中有为”。
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李克强强调,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做到稳中有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他同时表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虽然李克强在讲话中没有明确具体的“下限”和“上限”,但经济增长的“下限”是保证年度GDP增长率不低于7.5%,物价上涨的“上限”是保证全年CPI不超过3.5%,这两者都是今年年初中国政府设定的年度经济目标。
有政府人士向本报透露,“稳中有为”的具体政策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特别是在投资消费政策方面,预期会有一定的宽松,包括促进消费(信息消费)、促进铁路投资、促进棚户区改造、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能环保投资等方向将成为重点。
李克强在讲话中提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但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
由于需求较往年疲软,中国的宏观数据表现的确不好看。工业增速在前5月总体放缓,从去年年末最高的10.3%降至5月9.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去年全年的21.2%下滑到1~5月的20.4%;消费增速在去年12月登顶15.2%后,今年以来就一直平稳保持在12%上下。总之,所有数据都指向“放缓”二字。
目前看来,单纯经济求稳对于中国宏大的改革调整任务来说并不足够。李克强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的“稳中有为”,可能进一步强调了政府不仅会在未来继续扩大内需,还会扩大改革。
李克强表示,“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针对“稳中有为”的具体政策,有政府人士向本报透露,会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铁路投资、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向将成为重点。
在货币政策方面,有专家认为,和财政上的“激活存量”是一种宽松不同,货币政策领域的“盘活存量”实际上是偏紧缩的。这是目前“稳中有为”最大的政策问题。从对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理解来看,有关专家认为,6月份货币政策执行层面偏紧,未来不会如6月份这么紧,定位还是中性。人民币汇率方向上很难继续升值,会保持或者微贬,并可能出台不对称降息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