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地处滨州市一隅的邹平县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即创造出9家公司上市的“战绩”,仅西王集团一家企业就有三家上市公司,令人咋舌。而其中7家境外上市企业的融资经历和新近放宽的境外上市政策,则令人看到了企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广阔前景。
2002年9月成立的山东齐星铁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齐星铁塔”),是国内铁塔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滨州市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第一家企业。今年上半年,齐星铁塔刚刚完成了配股增发,募集资金3.66亿元。齐星铁塔常务副总经理周传升坦言,齐星铁塔本来只是一家连厂房都不健全的小企业,在邹平县金融办的支持下,通过学习上市经验和自身软硬件提升,于2010年实现了“上市梦”,改变了企业的命运,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对此,邹平县金融办主任吴成军深有感触:“在大企业上市的影响下,很多小企业也萌发了‘上市梦’,但往往有恐惧心理。企业就怕没有成长性,没有经得住考验的管理、运营水平。如果有,那企业就完全可以有信心,齐星铁塔就是很好的证明。”
2011年7月,邹平入选全省-10个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之一,在企业上市领域开展先行先试。继而,全县形成了“借道”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争上游”氛围,形成了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融资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资本市场的“邹平板块”已显雏形,共有魏桥纺织、西王糖业、宏诚家纺、群星纸业、中国玉米油、齐星铁塔、中国宏桥等9家上市公司,从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18亿元,上市公司个数、融资额均居全省县级第一。“多亏了省里上市政策的支持,让我们组织公司上市的效率越来越高。”
记者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省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2012年,省里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首发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建立完善上市后备资源库、筛选重点上市后备资源企业等事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今年,又下发了《山东省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年度考核评价办法》,旨在激发各市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热情。除政策支持外,省金融办还十分注重对基层金融管理干部和各市企业的培训和指导,近年来每年都联合有关金融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举办境外上市、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实务、新三板实务等培训会议,邀请业界专家为企业答疑解惑。
“邹平县按照‘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不断充实上市队伍,目前创新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申报材料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初审;华星科技、开泰工业科技等15家上市后备企业的上市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吴成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我们支持已上市的大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传授上市融资经验,帮助其他企业用好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我省逐步与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等地区和国家的证券交易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形成了境外上市的绿色通道。与国内上市相比,企业境外上市门槛相对较低,成功率较高。对此,吴成军告诉记者,“邹平板块”的目光大部分集中在境外市场上。邹平县近几年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具备境外上市资格的企业众多,而利用境外上市融资,对企业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
2003年9月24日,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所属的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魏桥纺织”)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以H股方式成功上市,一举创下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证券市场发行市盈率最高、超额认购倍数最高、冻结资金最高的“三个之最”,开创了邹平县境外上市的先河;2005年12月9日山东西王集团所属山东西王糖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王糖业”)在香港以红筹股模式成功上市,开创了我省通过跨境抵押和过桥贷款方式在境外以红筹股模式实现上市的先河。魏桥纺织和西王糖业的成功上市,让邹平县的众多企业将融资的目光投向了海外资本市场。
西王集团副总经理孙新虎向记者坦言:“不管是股票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境外市场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它的上市流程相对简单,如在香港上市,只要材料齐全一年时间就足够了,而在国内差不多得两三年;而且境外资本市场在持续融资、股权激励等方面给了企业极大的自由度。一般会许可上市公司自行决定增发集资(比如香港上市公司每年可增发20%新股),不需要额外审批;再加上我们AA主体信用评级,境外市场融资不成问题,还可利用人民币升值冲抵融资利息,我们何乐而不为?”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邹平县7家境外上市企业累计实现境外融资192.8亿元人民币,列全省县级第一。
直接融资规模的井喷对间接融资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据记者了解,目前邹平县共有银行机构12家,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71.9亿元,贷款余额5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和14.8%。从2002年开始,邹平县已连续组织银行和企业参加了十一届滨州市银企洽谈会。截至目前,签约合同金额3739亿元,到位4515亿元,到位率120.8%,有力促进了邹平县域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