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了2008年金融危机教训,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正试图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尤其是在试图拆分“全能银行”,隔离银行业高风险活动与基本存款业务上,各国监管者正不遗余力——美国有“沃克尔规则”(Volcker Rule),英国有“维克斯框架”(Vickers Framework),欧盟则有利卡宁提案(Liikanen Proposal)。
作为德国最大银行以及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德意志银行仍然是“全能银行”的坚守者与领军者。
“我们要坚守全能银行模式,这在当今并非易事。”德意志银行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于尔根·费琛(Jürgen Fitschen)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与有效监管框架下的全能银行系统相比,拆分全能银行业务未必更加安全。
谈到近期新兴市场动荡,费琛认为,新兴市场不会重演1997亚洲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吸引力仍不会减退。
9月4日,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中国境内第六家分行青岛分行正式开业。费琛称:“选择在中国拓展地区网络并建立青岛分行,是因为我们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感到乐观。”他表示,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十分强劲,人们无需担忧。
拆分全能银行业务未必更加安全
第一财经日报:在多数发达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去监管化后,金融业在危机后迈进了一个新的“再监管化”时代。有些人说监管者令这个行业更加安全,但却大大降低了利润率。此外,这将推高借贷成本,并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你如何看待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影响以及安全性和经济增长的权衡?
费琛: 我们在一点上存在共识,即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银行业环境,不给像2008年以来我们所经历的如此严重的危机留下卷土重来的空间。所有人都在努力满足新的监管目标,理论上我们还有一两年时间。而实际上,强大的银行应该尽早达到目标,这也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有了显著改善。改善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包括德意志银行在内的很多银行都已经新增资本。同时,银行缩小了资产负债表规模,从而提升资本充足率。资本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融资比存款资金更贵。这些成本旨在换取一个更加稳定的银行体系。如何重塑一个可持续、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几乎所有银行业管理层正在反思的问题,因为规则的改变也将影响银行业的竞争方式。部分银行可能会进一步专业化经营,而另一些可能会共享一个平台。没有谁能免受影响。因此,当我们最终完全摆脱危机之时,银行业环境也将焕然一新。
日报:未来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将由哪些关键因素决定?
费琛: 这涉及多方面因素。首先是银行的业务组合。一些回报率较丰厚的产品可能会受限,因为客户的行为正在改变,他们愈发倾向于更简单的产品,而不再追求回报最大化,因为他们想要达成风险更低的资产组合。在运营层面,内控要求将进一步加强,预计基础结构成本也将上升。同时,新法规也会影响流动性的规则。综合来看,银行将承受压力,因为资本要求的改变将限制业务量的增长。因此,银行业必须另寻弥补途径。这就意味着所有银行都要努力削减成本、精简运营、实现效率最大化等。一些银行将不得不放弃部分业务,而专注于规模较大、最有竞争力的业务上。
至于德意志银行,我们不会改变初衷,那就是要成为全球领先的全能银行。我们要坚守全能银行模式,这在当今并非易事。因此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才是决定我们成功的因素?我们总结出5个关键驱动力:资本、成本、文化、客户、竞争力。我们把这些称作我们的5C。
日报:谈到全能银行,目前,在美国有“沃克尔规则”,英国有“维克斯框架”,以及芬兰央行行长提出的“利卡宁提案”。你如何看待这些类似但又不同的框架?
费琛: 这些框架都旨在保护存款及客户的利益。我们认为全能银行与这一宗旨并不矛盾。我们的银行已经有132年历史了,我们一直妥善管理全能银行模式,并未因此造成任何伤害。我们的客户也青睐这一模式,不希望改变。但监管者认为目前亟须将一些风险较高的业务与需要受到保护的存款业务分离开来。换句话说,就是主张不应允许投行使用散户存款参与高风险投资。但这一主张有漏洞。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全能银行是引发危机的始作俑者。相反,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一系列事件始于那些纯粹的投资银行。受害的机构包括零售银行、中型银行、国有银行等在内的整个金融业。分离这些业务并不能回答现有的问题。我们相信,与有效监管框架下的全能银行系统相比,拆分全能银行业务未必更加安全。
新兴市场不会重演1997亚洲金融危机
日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重获动能,而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却有所放缓,你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费琛: 一年来,世界对于新兴市场的看法已发生变化。年初时,我们说新兴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没错,而且它们现在仍是增长引擎,只是增速有所放缓。我不赞成新兴市场已经失去动力这一说法。它们虽然增长放缓,但仍然不容小觑。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身处窘境,外界对其估值发生了改变,但这个诱因远在华盛顿。美国缩减QE的预期造成逐利的外国资金大量撤出新兴市场,为美国利率的变化做好准备。虽然这是引发外界重估新兴市场的原因,但一些受到影响的新兴市场的确也没能把握住之前的大好时机,在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及时进行必要的改革,这是令人失望的一点。
日报:你见证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你认为目前新兴市场所面临的危机会像1997年时那么严重吗?
费琛: 我不认为这一次危机会像上世纪90年代那次那么严重。因为目前全球环境已经改善,新兴市场也摆脱了沉重的外债。因此我认为资本外流的空间有限。我也希望这些国家能以此为戒,提醒自身即便在流动性充足的大好时局下,也应该继续进行改革。否则,一旦市场情绪发生转变,加上资本自由流动,风险动向是很难确定的。我希望,如果还有进一步短期资本外流的话,将不会造成更大波动。但就中长期来看,新兴市场的吸引力仍不会减退。
日报:鉴于当下局势,德银对于在新兴市场扩展业务是否会更加谨慎?
费琛: 我们当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近况。新兴市场的变化会给谁带来损害,风险可能会在哪些方面突然加剧?这些都必须再三权衡。但这绝不代表我们会采取激进行动或限制在各地的整体发展。实际上,新兴市场并不是在衰退,只是增速稍有放缓而已。比如说中国,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从过去几年的两位数增长变为了7%~8%。但这与欧洲毫无可比性,因为欧洲一些国家目前还处于负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仍十分强劲
日报:你对中国经济前景仍然乐观吗?
费琛: 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十分强劲。中国不断夯实经济基础,而就目前发展程度而言,7%~8%的增速已经十分喜人,人们无需为其担忧。一些中国专家在增长质量和增长结构方面存在担忧。近期中国已大幅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这也意味着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已经认识到消费需求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这一转变也将为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同时我们也必须仔细观察金融市场情况。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要致力于推动如利率市场化和货币自由兑换等市场化进程,以创造一个更加现代化的金融市场。早些时候曾有一些市场参与者制造了一轮波动,但央行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处理。这是改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
日报:对于德意志银行的中国业务而言,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费琛: 开放会引来更多的市场参与。但是我们并不担心,因为我们已经在很多市场积累了心得。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趋势仍将继续,不仅仅是原材料和机械,中国还为国外市场提供了各种产品。最重要的是,来自内部的消费需求不断加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为其他国家、公司、品牌提供了新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