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民营银行开闸以来,民营银行的申报一直在稳步推进,众企业家蜂拥而至。目前,已有苏宁银行、华瑞银行、中联银行等10家民营银行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名称预先核准,28家企业提出成立民营银行意向。 “民营银行较其他银行有其独特的优势。”谈及民营银行设立的积极意义,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小芬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它类似于美国的社区银行,是凭借着对社区内居民和企业的充分了解,来展开零售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预计,在目前商业银行同质化严重的大背景下,定位于服务社区、小微企业、三农的民营银行可能是监管层认可的民营银行模式。 尽管监管层对民营银行不断释放“积极”信号,支持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然而民营银行这列刚刚开始铺建的“地铁”要想如愿地开往“春天”,却并非易事。 摆在民营银行面前的现实是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巨头强大的竞争力,而未来存款利率的放开更是让民营银行雪上加霜。 “存款利率放开后,大中型银行稍微抬高存款利率,便会如吸金石一样吸进海量资本。品牌弱势之下的小银行就只能以高利率揽客,而高利率揽客只能投资高收益产品,进而陷入高风险的魔咒之中。”某银行业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民营银行的劣势就在于缺乏风险自担能力、持续的资金补充能力及稳定的低成本负债来源。” 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张红英表示,今后银行倒闭并非不可能,如同当前很多企业倒闭一样。而由于银行的特殊性,民营银行一旦成立,或多或少会影响储户的利益,金融风险也随之而来。 事实上,我国的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担保,很少发生挤兑风潮。然而,规模较小的民营银行却面临着风险兜底的问题。若没有相关制度为民营银行保驾护航,其发展能力也就不能让人放心。 多位专家表示,国家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优胜劣汰成为市场常态,其结果必定是竞争加强,银行或面临“淘汰制”。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退出机制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能进能出”、“有进有出”的市场机制,才能形成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的对流,以此来疏导银行业中不适宜继续向前发展的冗余机构,实现银行业市场内部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银行业市场退出机制,不合格的银行机构还会扰乱市场秩序,极有可能引发银行业市场内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使我国商业银行陷入一种恶性的竞争环境中。 “没有一个真正的退出机制的话,你永远解决不了道德风险的问题。”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认为,在未来的五年中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和民营银行的建立,会有几家银行破产或者退出,即通过优胜劣汰,使得市场机制能够在银行业内发挥作用。 对此谭小芬认为,目前中国老百姓的风险意识还不够强,且银行牵涉的层面太广,因此短时间内银行不会破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等中国老百姓的风险意识逐渐建立起来后,国家会让一部分经营不善的小银行倒闭。 “总体来说,尽管目前存在着一些障碍,但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仍非常必要,是势在必行。”谭小芬说道。
作者:陶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