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是国际经济形势剧烈波动的五年。全球经济依然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疲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又雪上加霜般地在剧烈波动…… 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青岛的开放型经济却交出了一张耀眼的成绩单: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利用外资额连上四个十亿级台阶,尤其是2014年利用外资总量跃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9.2%;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 逆市飘红。青岛的开放型经济,用令人信服的数字,在全球版图和国际化大舞台中,为城市标注着自己的位置。 高水平利用外资为经济发展助力 高水平利用外资是“十二五”时期青岛开放型经济的突出亮点。 在全市科技创新、科技引领发展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时期青岛利用外资工作密切配合城市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可喜转变。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引资重点,有力促进全市制造业向中高端调整升级。 2014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15.6亿美元,是2011年的2.9倍。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中需大力发展的产业,引资热点不断涌现,新兴高端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贡献明显加大。2014年,金融业利用外资2.6亿美元,是2011年的8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引资取得明显进展,2014年利用外资3.4亿美元,占服务业外资额12.5%,较2011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4年利用外资3.4亿美元,2012年-2014年年均增长40.8%。 ——大项目的引资也颇具看点。 “十二五”期间,青岛以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为核心,不断加强外资引进监测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增加服务项目,全力促进大项目的及时引进与成功落地,为全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储备优胜力量。 2012-2014年,全市新签外资项目1817个,其中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530个,2014年大项目直接合同外资额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98.2%,比2012年提高15.5个百分点,董家口矿石码头、华信储备、空气化工产品、双盛万隆融资租赁等大项目纷纷落户青岛。 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也竞相在青投资。2012-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项目34个,占500强总项目的14.7%。截至2014年年底,累计有11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设立232个项目,三菱重工、华润集团、昆仑能源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加入,迅速提升了青岛产业能级和城市知名度,支撑起青岛大发展的蓝图。 ——外资来源和利用方式更加丰富。 统计显示,2012-2014年,我市主要外资来源地出资保持增长态势,以亚洲为主体、其他国家和地区出资份额不断提升的投资体系更加成熟并趋于稳定,外资来源的丰富降低了对单一区域的高度依赖,增强了利用外资的安全性,增加了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其中,中国香港地区出资额占全市外资总额的44.6%,较2011年降低13.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出资占比呈逐渐走高之势,欧洲2014年出资额上升至4.5%,北美洲出资额上升至14.9%。利用方式上,则由单一传统绿地投资为主的引资方式向股权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转变。阿里巴巴股权投资海尔项目——青岛日日顺物流有限公司增资,成功落地并实现到账2.5亿美元;海尔集团与国际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KR达成战略投资协议,实现到账5.18亿美元;青岛港集团香港上市募集资金29.26亿港币等,为利用外资连年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外资企业借势蓬勃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加大。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外资企业6076户,户均注册资本544.9万美元,较2012年提高128.3万美元;户均营业收入6048.4万元,较2012年提高879.5万元;户均纳税423.5万元,较2012年提高108.3万元;从业人员46.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15.2%。2014年全市外资企业纳税257.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3.3%,较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外资企业户均资产23887.2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7944.2万元,分别较2011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外资企业户均规模提高77.6%和34.4%。 高技术产品出口逼近半壁江山 表面是传统的挂锁,里面却大有玄机。故宫里那一把把大锁在青岛三链锁业的科研人员手中成功升级成现代化门禁安保系统。管理人员只要在中央监控室就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门的情况,做到无缝隙保护。 三链锁业成立于2003年,不满足于简单地做低端锁具的出口,企业自建了全国第一个电子锁具及智能安防产品的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走上了高端产品的研发之路。记者在产品陈列室看到,摆在桌面上的机器人“玩具”其实是看家护院利器,手掌中的静脉是你家中独一无二的通行密钥……依托这些高端产品,三链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自有品牌锁具出口企业。 像三链锁业这样创新转型的剧情在青岛屡屡上演。在今年举行的第117届广交会上,青岛企业依靠创新频频赢得采购商的青睐。其中既有海尔、海信这样的品牌企业站在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升级,更不乏众多中小型企业的创意、创新设计。在创新产品的带动下,青岛展团在大会累计成交明显下降的背景下成功实现逆势增长,让一位广交会观察者不由地感叹:“持续的产品创新让来自青岛的外贸企业由‘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通过创新,企业发掘出客户全新的兴奋点并据为己有,这种内生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应对激烈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青岛外贸进出口产品结构也就此发生根本性的反转。来自青岛市商务局的数字显示,2014年,青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显著,对外贸进出口增长拉动明显。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3.6%和37.9%。在此带动下,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升至46.4%,高于纺织服装产品和农产品17.6个百分点。 这种结构上的戏剧性变化,同样发生在服务贸易领域。仅以服务外包为例,目前,全国服务外包产业仍基本以低端的离岸信息服务外包ITO为主,但在青岛,却表现为高端服务外包(包含离岸知识流程外包KPO和离岸业务流程外包BPO)高速增长。2014年数据显示,青岛高端服务外包占比超过60%。 “走出去”壮大企业实力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出后,岛城企业积极响应,创新“走出去”发展新方式,由此带动全市对外投资合作实现跨跃式发展。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全市境外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1亿美元,年均增长31.5%;全市对外承包工程五年累计完成营业额150亿美元,超额完成“十二五”55亿美元总量目标;全市完成外派各类劳务人员五年累计达到4.8万人次,位居五个计划单列市第1名。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是青岛企业走出去的突出表现。青岛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市委、市政府为抢占发展先机,先后研究出台了《青岛市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和《青岛市加快“走出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经贸合作行动计划》,围绕重点国家、重点领域梳理了全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项目106个,规划投资总规模达到600亿美元,其中,国际产能合作项目36个、境外合作园区项目16个、对外承包工程49个、境内项目5个,并积极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以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为例,国家级境外园区巴基斯坦海尔—鲁巴工业园完成一期投资,招商工作有序推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赞比亚农产品加工合作园区被省商务厅和财政厅确认考核。海信南非工业园、瑞昌棉业赞比亚农业合作园、恒顺众昇印尼镍铁工业园等7个境外合作园区项目列入商务部“一带一路”园区项目库。 “走出去”给青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回报。2014年,我市海尔、海信集团境外企业资产位居中国跨国公司前100强,山东电建三公司、青建集团位列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全国前100强,入选全球最大225强国际承包商行列。金王集团、赛轮股份公司、软控公司、恒顺电气、即发集团、瑞昌棉业等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价值链整合也让自身的实力显著提高。 |